「淡水龍山寺」位於新北市淡水區,主祀觀世音菩薩,創建於清咸豐8年(西元1858年),目前為國家三級古蹟,與淡水清水巖、淡水福佑宮、淡水鄞山寺合稱為淡水四大廟。淡水龍山寺與艋舺龍山寺、鹿港龍山寺、台南龍山寺、鳳山龍山寺為台灣五大龍山寺,都是分靈自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的安海龍山寺。龍山寺是泉州三邑人的信仰中心,清代以來,三邑人即是渡海來臺開墾的漢人主力,掌握臺灣各地的商業利益,也帶來了原鄉的宗教與建築,影響臺灣文化甚鉅,淡水龍山寺由福建晉江龍山寺分靈而來,成為三邑人在淡水的重要集會中心。
淡水龍山寺創建於清乾隆年間, 黃龍安等頭人募款聚資、武榮洪姓檀越獻地。今日現況乃為清咸豐3年(西元1853年)重建,清咸豐8年(西元1858年)完成。清咸豐8年(西元1858年)龍山寺建立石碑,標記黃龍安帶頭捐募及洪光海、洪光城兄弟捐獻廟地事蹟;黃龍安三兄弟捐建石造龍柱。清光緒11年(西元1885年)總兵章高元捐建中庭石板石碑。清光緒12年(西元1886年)清廷頒賜「慈航普度」匾額。在清末、臺灣日治時期及國民政府時代整修多次。民國74年8月19日(西元1985年)被審定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
【以上資訊參考及引用自維基百科及新北市觀光旅遊網】
↓廟宇的外觀,位於淡水老街巷弄內,隱身於市場之中。
↓「龍山寺」的廟匾,為清咸豐8年(西元1858年)由晉南惠弟子敬立。
↓三川殿正門。
↓三川殿正門對聯:「龍虎騰驤遵佛祖現身說法,山川靈異與普陀接武流芳」,清同治乙丑年(西元1865年)由武榮弟子許水來敬奉。
↓身堵為透雕螭虎窗,刻以團龍及人物故事圖,清咸豐8年(西元1858年)立。
↓三川殿前之龍柱為清光緒丙子年(西元1876年)立。
↓三川步口對看牆的左右替身以「二十四孝」為裝飾題材,為龍山寺的特色之一。
↓三川步口對看牆的左右替身以「二十四孝」為裝飾題材,為龍山寺的特色之一。
↓三川殿正門之門神彩繪為哼哈二將陳奇、鄭倫。
↓三川殿和天井。
↓三川殿上方懸有「慈航廣濟」匾額,清光緒5年(西元1879年)由訂戴花翎特辦台北通商稅務福州旗營協領劉青藜、訂戴花翎辦理滬尾通商董余金、浙江補用知府李彤恩敬立。
↓三川殿正門龍邊奉祀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
↓三川殿正門虎邊奉祀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
↓三川殿虎邊壁上的「章高元獻淡水龍山寺石庭記碑」。清光緒10年(西元1884年)清法戰爭,淮軍將領章高元率淮勇二營數百人在滬尾助勦有功,論功,加勇號為「年昌阿巴圖魯」。所以酬神,西元1885年4月前往龍山寺參拜,並捐建此碑。
↓三川殿虎邊壁上的「龍山寺公約碑記」石碑,清咸豐8年(西元1858年)龍山寺竣工立。
↓天井和拜殿。
↓正殿廟頂的剪黏藝術-龍馬負圖。
↓拜殿。
↓拜殿和正殿。
↓正殿八角盤龍柱造形古意盎然,為光緒2年(西元1876年)的作品,兩條龍口造型一張一閉,在臺灣廟宇中為罕見的龍柱設計。
↓拜殿的楹柱上的對聯:「秀抱屯峰雲起龍山開法界,靈通南海濤迴魚滬響潮音」,清光緒5年(西元1879年)由陳親敬書。
↓拜殿龍邊壁上的彩繪作品。
↓拜殿虎邊壁上的彩繪作品。
↓正殿。
↓正殿上方懸有「慈航普度」匾額,清光緒12年(西元1886年), 中法戰爭後,台灣巡撫劉銘傳奏請光緒帝賜匾。
↓正殿上方懸有「安平寶筏」匾額,清咸豐8年(西元1858年), 由晉南惠弟子敬立。
↓正殿中龕主祀觀世音菩薩,龕前陪祀三寶佛。
↓正殿中龕主祀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
↓三寶佛。
↓龕前左側陪祀普賢菩薩。
↓龕前左側陪祀文殊菩薩。
↓正殿左龕上方懸有「慈光普照」匾額,清光緒5年(西元1879年)由福州侯邑信士周拱宸、周光宸同百叩。
↓正殿左龕奉祀天上聖母。
↓天上聖母。
↓正殿右龕上方懸有「南海朝宗」匾額,清光緒辛巳年(西元1881年)荷月吉旦、督辦台北通商稅務鑲藍旗協領得泉敬酬。
↓正殿右龕奉祀註生娘娘。
↓註生娘娘。
↓正殿左右壁奉祀十八尊者。
↓正殿左右壁奉祀十八尊者。
↓正殿左前側奉祀地藏王菩薩。
新北淡水-龍山寺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中山路95巷22號
電話:(02)2621-4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