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北六興宮」位於嘉義縣新港鄉,主祀天上聖母媽祖,創建於清道光6年(西元1826年),爲新港地區溪北、月眉、月潭、安和、後厝仔、六斗仔等六個村莊莊的信仰中心。據說與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所奉祀的媽祖神像,為古笨港天后宮所奉祀的三尊媽祖,為同一木所刻,稱作「大媽」、「二媽」、「三媽」。於清道光6年(西元1826年),由王得祿將原笨港天后宮的三媽媽祖神像恭請至溪北自宅奉祀,並邀集六莊民眾在其宅左側興建廟宇,因期許所在6個村莊興盛,以庇佑六境和興、六穀興農、六畜興旺,故取名為六興宮。
日治時期六興宮受明治39年(西元1906年)震災而毀壞,聘請名匠陳應彬,並遷移至現址重興廟宇,分前後兩殿,三開間建築。大正6年(西元1917年)木作細工邱都司父子亦參與重建工程。至戰後再由王貫先建三仙門,逐步增健深井兩廊,五門及兩旁廟室二棟十間,修建四座亭、正殿,新築輝宏金爐一座、正三媽聖景漁池、兩旁鐘鼓樓,擴建為七開間雕樑畫棟殿宇。民國67年(西元1978年)前後,由王明和、王聰明、王素瑩、王聰富、王聰義等兄妹五人,自王貫後代手中購買經營權,並還廟於民,由信徒成立六興宮管理委員會綜理廟務。六興宮主祀天上聖母,左側龍邊神龕同祀玄天上帝,右側虎邊神龕同祀福德正神,正殿左廂神房供奉觀音佛祖,正殿右廂神房供奉關聖帝君,神案之下並供奉有虎爺公(發財虎)等。
↓廟宇的外觀。
↓廟頂的剪黏藝術。
↓鐘樓廟頂有千里眼將軍。
↓鼓樓廟頂有順風耳將軍。
↓三川殿正門。
↓「北溪六興宮」的宮匾。
↓三川殿前步口龍邊牆堵之雕塑藝術。
↓三川殿前步口虎邊牆堵之雕塑藝術。
↓三川殿正門的門神並非常見的秦叔寶與尉遲恭,而是龍門神,且為立體雕塑。
↓三川殿和天井。
↓天井。
↓正殿廟頂的剪黏藝術。
↓拜殿。
↓正殿的磨石子地板,呈現日治洋風建築技術。
↓正殿。
↓「水德增光」匾,清道光己亥年(西元1839年)由雙眼花翎太保子爵閩浙提督王得祿敬立,副署為「孫王順記重修」,為後再加刻上的字樣。清道光16年(西元1836年)嘉義地區又有沈知之亂,王得祿再度奉命回臺平亂,平定後晉加太子太保銜。其後王得祿長子與二子也先後受朝廷重用,為感念三媽的庇護,乃於清道光19年(西元1839年)題贈「水德增光」匾額,此匾被視為六興宮的鎮廟之寶。
↓正殿主祀天上聖母媽祖(正三媽)。
↓天上聖母媽祖(正三媽)。
↓龕前左側陪祀千里眼將軍。
↓龕前右側陪祀順風耳將軍。
↓前列中壇元帥。
↓神桌上奉祀的虎爺。
↓正殿左龕奉祀玄天上帝。
↓玄天上帝。
↓正殿左龕上方懸有「威靈護我」匾,歲次己未年(西元1979年)由太保庄王國棿敬立。
↓正殿右龕奉祀福德正神。
↓福德正神。
↓正殿右龕上方懸有「靈保蒼生」匾,清道光14年(西元1834年)由原任閩浙水陸提督二等子爵晉加太子太保王得祿敬立。清道光12年(西元1832年),嘉義地區發生張丙之亂,王得祿適任於廈門,風聞此事件後毅然請纓負命,在廈門募勇500人渡海回臺,在牛稠溪附近登陸,約歷一年終平定張丙之亂。王得祿因此著加恩賞太子少保銜,為叩謝三媽庇佑,王得祿於清道光14年(西元1834年)贈「靈保蒼生」匾額給六興宮,但該匾早已佚失,現懸掛於正殿的,是後來仿作的。
↓正殿上方的藻井,為本土漳州派大木匠師陳應彬所造。正殿「藻井」在空間性格上,強調出架棟的華麗,透過匠師的裝飾性技巧,整合大木架構、小木雕刻及彩繪施作等多種工匠技藝,以八卦之形發展,深達數層,以斗拱層層疊出,外觀有如蜘蛛結網,其最大的特色是將構件雕刻成螭虎造型,顯得渾厚有力。
↓左廂奉祀觀世音菩薩殿。
↓觀世音菩薩殿亦有磨石子地板。
↓觀世音菩薩為泥塑神像,神像和牆壁實為一體,是極為特殊的作法。
↓右廂奉祀關聖帝君殿。
↓關聖帝君殿。
↓關聖帝君亦為泥塑神像,神像和牆壁實為一體,是極為特殊的作法。
↓關聖帝君殿旁有奉祀清朝將軍王得祿的長生祿位。
↓六十星君太歲殿。
↓太歲殿奉祀斗姥元君和六十甲子太歲星君。
↓六十甲子太歲星君。
↓六十甲子太歲星君。
嘉義新港-溪北六興宮
地址:嘉義縣新港鄉61261665號
電話:(05)377-1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