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音亭」建於明永曆32年,(西元1678),主祀觀音佛祖,是台南府城內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觀音廟,也是歷史最為悠久的。其原稱「觀音亭」,又稱「觀音廟」、「觀音宮」;後來為相對於府城小東門內的觀音亭(已毀),而習稱「大觀音亭」。大觀音亭裡建築的最大特色便是正殿前方的拜亭採取不同一般構架的「抱廈」形式,可以看出大觀音亭為何稱為「亭」的原因所在。
大觀音亭位於興濟宮(頂大道公廟)右側,雖分屬佛、道不同教派,但自創建以來即關係密切,同屬一管理組織,且皆列為台南市市定古蹟。大觀音亭是台灣官建祭祀觀世音菩薩的首廟,與西元1679年建立主祀保生大帝的興濟宮位於同一處,兩廟中央有著現在難得一見的官廳連連接,過往官民進入參拜前都會在官廳裡更衣,再從八角門分別通往兩廟,也成為佛、道兩教廟宇共祀一地的特殊場景。
祀典興濟宮,俗稱大道公廟,與大觀音亭相鄰而立,主祀保生大帝,是明鄭時期至今規模最大的官建保生大帝廟。大道公廟以藥籤聞名,相傳開山巡撫時期,清兵常要進入未開發的深山區域,因而染上瘴癘惡疾,因此成為入山前必來祈求平安的廟宇,有許多官兵在當時醫藥尚不發達的年代前來求取藥籤治病,後來果然靈驗,讓大道公藥籤在當時大為興盛,至今廟內仍保留許多藥籤展示。
(以上資訊引用自台南旅遊網網站)
↓大觀音亭的廟宇外觀。
↓大觀音亭三川門採凹壽的格局,我在台南的鄭成功祖廟也有看到相同的設計,和一般廟宇的格局不同。
↓「大觀音亭」的廟匾。
↓廟宇身堵的泥塑和木雕的藝術。
↓韋馱與伽藍護法聳立大門左右,以衛寺院,彩繪出自台南市彩繪藝術家陳壽彝之手。
↓拜殿。
↓「以祈甘雨」的匾額,是台灣府知府周懋琦於同治十一年(1872)所獻,並落款署名「兼護提學道 周懋琦敬書」。
↓立於龍邊側門哼將軍。
↓立於虎邊側門哈將軍。
↓「大觀在上」的匾額,是台灣府知府洪毓琛於同治一年(1862)所敬立。
↓據廟方志工解說大觀音亭的龍虎兩壁堵的巨大泥塑彩繪,是台南剪黏大師葉進祿的傑作,但當時葉進祿大師正在傳承剪黏技藝給兒子葉明吉,所以龍堵由父葉進祿製作,虎堵由子葉明吉製作,葉明吉當時手藝還未成熟,所以可以明顯看出龍堵之手法細膩遠勝於虎堵,子葉明吉後經歷練也成為國寶剪黏大師。
↓虎堵由葉進祿之子葉明吉製作。
↓大殿中龕主祀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
↓咸豐元年辛亥(西元1851年)台澎水陸掛印總兵官恒裕所貢獻的「善慈靈應」匾額。
↓大殿左龕奉祀月老公。
↓大殿右龕奉祀註生娘娘,據廟方志工講述為何有兩尊註生娘娘?乃早期有一友廟因水災將該廟的註生娘娘寄放於大觀音亭,後友廟被水災沖毀後,友廟和大觀音亭的兩尊註生娘娘,在時間一久後廟方人員也無法分辨哪一尊才是原大觀音亭的註生娘娘?所以將兩尊註生娘娘共同奉祀。
↓大殿龍邊的十八羅漢。
↓大殿虎邊的十八羅漢。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中龕奉祀三世佛: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另陪祀觀音世菩薩、大勢至菩薩、彌勒佛。
↓大雄寶殿左龕奉祀地藏王菩薩,陪祀道明尊者和閔公尊者。
↓大雄寶殿右龕奉祀妙莊王(傳說中觀音菩薩之父)、監齋菩薩。
↓官廳。
↓「官廳」做為官員致祭時整肅儀容與休憩的場所,大觀音亭祀典興濟宮所屬的官廳已是全台僅存的了。
↓祀典興濟宮的廟宇外觀。
↓三川殿的中門。
↓「祀典興濟宮」的宮匾。
↓清朝太子太保王得祿於道光15年所獻之「保愛生民」匾額。
↓祀典興濟宮內三川殿中懸掛一對光緒八年台灣知府周懋琦所撰對聯:「秉筆陋元臣醫藥神靈宋史漏收方伎傳,熙朝修祀典馨香朔望清時合祭觀音亭。」聯中記述同治、光緒年間官兵開山撫番時,官兵苦於水土不服、疫氣流行,生怕疫氣蔓延為災疫,故就近祝禱於保生大帝;後果有所靈驗,遂由欽差巡撫諭令官員「朔望捻香,春秋致祭,以答鴻庥」;也就是除春秋二祭之外,每月初一、十五皆必須前來捻香,且合祭觀音亭。此即興濟宮列為祀典官廟之由來。
↓祀典興濟宮的大殿。
↓祀典興濟宮的大殿。
↓大殿主祀保生大帝,江仙官、張聖者分列於保生大帝座前。
↓保生大帝。
↓龕前神桌上的保生大帝。
↓清光緒臺灣府知府袁聞柝所立之「德普群生」匾額。
↓大殿左龕奉祀中壇元帥。
↓大殿右龕奉祀福德正神。
↓後殿。
↓後殿。
↓後殿奉祀聖父母神像及牌位、三官大帝、南北斗星君、文衡聖帝、關聖帝君、關平將軍、周倉將軍。
↓聖父母神像及牌位。
↓後殿左龕奉祀太歲星君。
↓後殿右龕奉祀文昌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