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生宮」位於台北市北投區,主祀五穀先帝,最早建於明鄭永曆23年(西元1669年)。由福建泉州、漳州兩縣籍居民合力創建,年代之久與關渡宮並稱,故址在現址東方約250公尺處,歷經清康熙、乾隆至光緒7年,年久失修殘破不堪始遷建於現址,民國58年由地方仕紳發貣募捐整建,復其舊觀蔚為名勝。又經民國72年再增建觀音、聖母兩殿暨民國94年的整修,始有現今莊嚴輝煌的藝術殿堂。
從先帝廟立基在此三百餘年的歷史來看,唭哩岸地區當為北臺灣最早的農業發展地區之一。現存於慈生宮廟埕左壁,由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於民國64年(西元1975年)所樹立的碑記亦足以證明這點。「慈生宮」門口立有兩隻石獅,石獅旁的牆上刻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圖雕,廟內也有二十四節氣的圖雕,由此可一探昔日唭哩岸農忙的情景。鄰近慈生宮的景點尚有唭哩岸老街、東華公園...等,您不坊也可順道拜訪。
【以上資訊參考及引用自維基百科及國家文化記憶庫網站】
↓廟宇的外觀。
↓山門前的石獅和石鼓,石獅為日治昭和4年(西元1929年)所立。
↓山門前的石獅和石鼓,石獅為日治昭和4年(西元1929年)所立。
↓春耕石雕。山門前石獅旁的牆上刻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圖雕,由此可一探昔日唭哩岸農忙的情景。
↓夏耘石雕。山門前石獅旁的牆上刻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圖雕,由此可一探昔日唭哩岸農忙的情景。
↓秋收石雕。山門前石獅旁的牆上刻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圖雕,由此可一探昔日唭哩岸農忙的情景。
↓冬藏石雕。山門前石獅旁的牆上刻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圖雕,由此可一探昔日唭哩岸農忙的情景。
↓廟宇的外觀。
↓廟埕前左壁有幾面石碑。
↓「慈生宮沿革記略」碑記,由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於民國64年(西元1975年)所樹立;「慈生宮捐款芳名」碑記,日治昭和2年(西元1927年)所立;「慈生宮捐款芳名」碑記,清光緒8年(西元1882年)所立;「慈生宮臺北府芝蘭保淇里岸街庄重興」碑記,清光緒8年(西元1882年)所立。
↓日治昭和4年(西元1929年)所立碑記。
↓「慈生宮捐款芳名」碑記,清光緒8年(西元1882年)所立;「慈生宮臺北府芝蘭保淇里岸街庄重興」碑記,清光緒8年(西元1882年)所立。
↓廟宇的外觀。
↓廟頂的剪黏藝術。
↓「慈生宮」的宮匾。
↓三川殿正門,對聯:「五谷足豐登普天同慶樂安居,先帝施恩澤兆民共賀享太平」。
↓三川殿前步口對看牆龍堵石雕藝術。
↓三川殿前步口對看牆水車堵的剪黏作品。
↓三川殿前步口對看牆虎堵石雕藝術。
↓三川殿前步口對看牆水車堵的剪黏作品:秦強救李淵。
↓三川殿正門之門神彩繪。
↓天井和拜殿。
↓拜殿和正殿。
↓正殿對看牆龍堵石雕,日治昭和2年(西元1927年)所立。
↓正殿對看牆虎堵石雕,日治昭和2年(西元1927年)所立。
↓正殿。
↓正殿神龕主祀五谷先帝(神農大帝)。
↓五谷先帝(神農大帝)。
↓五谷先帝(神農大帝)。
↓龕前副祀玉皇大帝、文昌帝君、關聖帝君、開漳聖王、太上道祖、呂仙祖、土地公、土地婆、中壇元帥、太陽星君,託先帝公和諸菩薩神明。
↓正殿上方懸有「育我蒸民」匾額,未見落款年份。
↓正殿上方懸有「粒食開先」匾額,民國16年(西元1927年)由眾弟子敬立。
↓正殿上方懸有「藥王惠民」匾額,民國72年(西元1983年)由眾弟子敬立。
↓正殿龍邊壁上之彩繪作品:三英戰呂布。
↓正殿虎邊壁上之彩繪作品:曹操贈馬賜袍。
↓觀音佛祖殿。
↓觀音佛祖殿奉祀觀音佛祖。
↓天上聖母殿。
↓天上聖母殿奉祀天上聖母媽祖。
↓金爐。
台北北投-慈生宮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立農街一段321號
電話:(02)2822-7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