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茄苳泰安宮」位於台南市後壁鄉,主祀天上聖母,又稱為「茄苳媽」,該廟是下茄苳南、北堡三十六庄的公廟,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根據廟方沿革,在西元1659年有個來臺經商的商人,隨身攜帶一尊從湄洲迎來的「七寶銅聖母」神像,而後當地居民乃搭草堂奉祀。清康熙23年(西元1684年),山仔腳陳立勳獻地,下茄苳富紳韓高陽之祖先倡議建廟,而後在乾隆34年(西元1769年)將原本的「七寶銅聖母」神像放入新雕的「大媽」神像內。清朝、日治及二戰後經多次拓建、重修,民國73年(西元1984年)泰安宮重修,成立泰安宮重建委員會,次年成立管理委員會,重建工程在民國81年(西元1992年)舉行入火安座儀式,民國85年(西元1996年)慶成謝土。
泰安宮的祭祀圈在清朝便已有三十六庄,但當時並未遶境,而是輪流建醮,輪流擔任主會、主壇、主普等。遶境活動為日治時期所發起,西元1926年的那次遶境含前夕共辦四天,但在連辦兩次之後,因為遭到日本官方禁止而停辦。二次大戰後,西元1967年重新舉辦遶境,連續辦理3年。而後在西元1987年、1992年、1995年、2000年、2003年、2009年等皆有辦過遶境,不定期舉行,大多時候依媽祖聖意決定是否舉辦。西元1969年前遶境採徒步形式,此後改為車巡。西元2019年經由廟方擲筊請示決定回復徒步形式,於2020年11月進行,遶境共6天,里程數約一百卅八公里。
泰安宮媽祖出巡遶境時,會有「破避官」前導。破避官會穿黃衣白裙,手持馬鞭,腰間會綁上豬腳、韭菜、葫蘆(內裝天上聖母丹藥)。馬鞭是用來清除有形與無形的障礙,韭菜則取「久」的諧音,有祝福壽命長久之意。而豬腳據說本來是作為破避官的糧食,在遶境結束後烹煮食用。但有一次廟方並未烹煮,後來發現生豬腳竟未腐敗,結果被當成聖物。廟方目前保有數個豬腳,最久的據說是西元1960年代遶境時所留下。這些豬腳還有驅邪、收驚的功效,但要經媽祖三聖筊同意後才能使用。
【以上資訊參考及引用自維基百科網站】
↓廟宇的外觀。
↓廟前的一對石獅。
↓很多寺廟屋簷下或者橫梁邊,常常會發現有外國人造型的憨番扛梁柱,叫作憨番扛廟角,或力士扛柱頭,而泰安宮很特別的左右扛廟角的是千里眼和順風耳。
↓泰安宮很特別的左右扛廟角的是千里眼和順風耳。
↓三川殿正門。
↓「泰安宮」的宮匾。
↓三川殿前步口對看牆龍堵之石雕藝術。
↓三川殿前步口對看牆虎堵之石雕藝術。
↓三川殿正門的門神。
↓拜殿和正殿。
↓拜殿上方懸有「慈航載福」匾額,民國84年(西元1995年)由總統李登輝敬獻。
↓拜殿上方懸有「慈澤惠民」匾額,民國93年(西元2004年)由總統陳水扁敬獻。
↓正殿。
↓正殿。
↓正殿中龕主祀天上聖母。
↓天上聖母。
↓天上聖母。
↓龕前左側配祀千里眼將軍。
↓龕前右側配祀順風耳將軍。
↓前列中壇元帥。
↓正殿左龕奉祀天上聖母。
↓天上聖母。
↓正殿右龕奉祀天上聖母。
↓天上聖母。
↓正殿最左龕奉祀伽藍尊王。
↓伽藍尊王。
↓正殿最左龕奉祀註生娘娘。
↓註生娘娘。
↓拜殿擺有一「救世明燈」。
↓「厚德恩被」匾額,民國100年(西元2011年)由台南市長賴清德敬獻。
↓「保境安民」匾額,民國84年(西元1995年)由行政院長連戰敬獻。
↓「源溯湄洲」匾額,己亥年(西元2019年)由湄洲媽祖祖廟贈。
↓二樓太歲殿奉祀斗姥元君和六十甲子太歲星君。
↓斗姥元君和值年太歲星君。
台南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地址:台南市後壁區下茄苳4號
電話:(06)687-167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