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邑城隍廟」位在高雄市鳳山區,又稱鳳山城隍廟、鳳山縣城隍廟,主祀鳳山縣城隍顯佑伯,創建於清朝嘉慶5年(西元1800年)。鳳山縣城隍廟原設在左營舊城,但是經過林爽文事件後鳳山縣城隍廟毀壞不堪,而當年的知縣湯大奎及其他文武官員也奮勇殉職,後來縣城移至鳳山新城,便立碑追悼殉職的100多位官員,舊的城隍廟(左營)因位於鳳山縣舊城,遂更名為舊城城隍廟。至清咸豐9年,歲貢生吳春華又重修了一次;民國56年在地方士紳的建議下又重修城隍廟,至今鳳邑城隍廟建築風味依舊,信徒絡繹不絕,香火日盛,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
【鳳山城隍廟之歷史沿革】
新舊ㄧ縣二城隍 殉逆亂忠節流芳據『鳳山縣采訪冊』的記載:「城隍廟,在鳳儀書院西偏,屋二十八間,嘉慶五年建,咸豐九年歲貢生吳春華修。」
鳳山設縣,溯自康熙二十二年,時縣治置於興隆莊(今左營),康熙五十七年,知縣李丕煜始倡建城隍廟。到了乾隆51年(1786年)時,林爽文起事,莊大田於南部響應,興隆莊之鳳山縣城被二次攻破。知縣湯大奎、典史史謙殉難。
乾隆53年(西元1788年)事平後,將鳳山縣治遷往當時已相當繁榮的下埤頭街(今高雄市鳳山區),此即鳳山新城的由來,而興隆莊則被稱為舊城。
至嘉慶五年(西元1800年),知縣吳兆麟亦在鳳儀書院西邊創建城隍廟,一縣之內,鳳山縣城有新、舊之別,因而產生二座縣城隍廟,成為縣內有一名知縣、二名城隍爺的少見現象,相當有趣。
同年,知縣吳兆麟為追念因林爽文事件殉職的知縣湯大奎、典史史謙等人,於城隍廟內豎立「忠節流芳」碑,碑文猶清晰完整,字體蒼勁有力,具有考證價值。
咸豐五年(西元1855年),歲貢生吳春華等倡議重修,翌年竣工,知縣羅憲章勒碑為記,咸豐九年(西元1859年)又加粉飾,知縣馬慶釗續捐修戲台,亦刻石記其事,重修城隍廟碑記,尚豎於廟側。
日治時期,本廟被日方利用作支應陸軍病院,迨其遷出,已殘破不堪。明治四十一年(西元1908年)鳳山廳參事林靜觀等發起重修。
至民國五十六年,地方仕紳楊丁吉先生鑒於廟體年久失修傾圯堪虞,乃組重修委員會,著手重修歷時三載,如今畫棟雕甍,內外輝金耀碧,香火日盛。
↓廟宇的外觀。
↓廟頂的剪黏藝術。
↓廟前的石獅子為從鳳山神社徙來的高麗犬,頗樹一格。
↓廟宇的外觀。
↓「城隍廟」的廟匾。
↓三川殿正門,對聯:善惡到此難瞞不必階前多叩首,瑕瑜從來了徹豈容臺下細搖唇。
↓三川殿前步口龍堵的雕刻藝術。
↓三川殿前步口虎堵的雕刻藝術。
↓三川殿上方的「你來了」匾額,其意義表示人生早晚都要向城隍爺報到。
↓三川殿和天井。
↓「神威顯赫」匾額,民國93年(西元2004年)由高雄縣長楊秋興敬立。
↓三川殿和天井。
↓天井。
↓天井懸有『大算盤』,表示城隍爺會算出你一生功過與善惡,意指人要心地正直,行為慎獨。
↓正殿。
↓正殿中龕上方懸有「城隍尊神」匾額,民國44年(西元1955年)由鳳邑城隍廟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楊丁吉敬立。
↓正殿。
↓正殿中龕主祀城隍尊神。
↓城隍尊神。
↓龕前陪祀的文武判官。
↓龕前陪祀的董排爺和捕快。
↓龕前陪祀的李排爺和捕快。
↓正殿左龕奉祀城隍娘娘。
↓城隍娘娘。
↓正殿右龕奉祀福德正神。
↓福德正神。
↓正殿龍邊奉祀謝將軍。
↓正殿虎邊奉祀范將軍。
↓正殿前柱上的對聯:頗大膽敢來求我,快回頭莫去害人。
↓東廂前殿奉祀陰陽司。
↓陰陽司。
↓東廂奉祀二十四司。
↓清嘉慶五年(西元1800年)知縣吳兆麟為追念因林爽文事件殉職的知縣湯大奎、典史史謙等人,於城隍廟內豎立「忠節流芳」碑。
↓清咸豐九年「重修城隍祠碑記」。
↓後殿。
↓後殿中龕主祀東嶽大帝,龕前奉祀地藏王菩薩。
↓後殿左龕奉祀境主公。
↓後殿右龕奉祀註生娘娘。
↓後殿左壁奉祀十殿閻羅王。
↓後殿右壁奉祀十殿閻羅王。
↓後殿左右陪祀牛將軍和馬將軍。
↓西廂奉祀眾神明。
↓西廂奉祀五福大帝。
↓西廂五福大帝桌下奉祀虎爺。
↓西廂奉祀二十四司。
↓西廂前殿奉祀速報司。
↓速報司。
↓「城隍廟創建沿革」。
↓廟前的威靈臺。
高雄鳳山-鳳邑城隍廟
地址:高雄市鳳山區鳳明街66號
電話:(07)746-8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