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毛港濟天宮」位於高雄市前鎮區,主祀保儀尊王(張府尊王),創建於清光緒年間,原位於小港區紅毛港姓李仔聚落,故又稱「姓李仔廟」,為紅毛港六大角頭廟之一。濟天宮其由來與紅毛港飛鳳宮有關,據廟方沿革碑文,是過去居民從臺南尊王公壇迎請尊王公,後來李、楊兩姓居民共同砌石建廟(即飛鳳宮),後來因故李姓另建廟宇,並拈鬮分得香爐,該新建廟宇便是濟天宮。該廟在紅毛港遷村之後,民國103年在高雄市前鎮區重建落成,是六大角頭廟中最晚落成的。此外該廟重建後,增建五營將軍殿,並設置「隴西堂」(李姓宗祠)在內,為紅毛港各廟中此廟獨有的特色。
以前的高雄市小港區的紅毛港為傳統的漁村聚落,大多數的居民依靠漁業或從事各項相關漁業工作,他們險惡的討海生活,頻傳的意外災害,讓他們的生命朝不保夕,因此,心靈的寄託與信仰顯得格外重要。因此,紅毛港聚落裡大小廟宇林立,密度相當高,由此可見宗教信仰對漁民們是多麼重要。由於紅毛港埔頭仔地區以北的聚落主要均因為血緣而生,因此,紅毛港聚落的廟宇,以五大姓氏與埔頭仔為聚落中心的六大角頭廟為主。在紅毛港遷村後,有三間廟遷移到前鎮轄區內,有朝天宮(姓蘇)、濟天宮(姓李)、天龍宮(姓吳);另三間廟則遷移到鳳山區轄區內,有朝鳳寺(姓洪)、飛鳳宮(姓楊)、飛鳳寺(埔頭),但六間廟的距離都很近,5分鐘內都能到達,因此我就利用了假日的時間參訪了紅毛港的六大角頭廟,另外也參訪了供奉日本艦長的保安堂。
↓廟宇的外觀。
↓廟頂的剪黏藝術。
↓廟宇的外觀。
↓廟宇的外觀。
↓三川殿中門。
↓牆堵的石雕藝術。
↓「濟天宮」的宮匾。
↓門神。
↓三川殿正門上方的「威鎮明鳳」匾,民國103年由海尾大山仔齊天宮眾爐下一同敬獻。
↓三川殿龍、虎邊是以二十八宿做為門神,非常少見。照片裡的那片門上的七星宿分別為:角木蛟 鄧禹、亢金龍 吳漢、氏土貉 賈復、房日兔 耿弇、畢月烏 陳俊、參水猿 杜茂、觜火猴 傅俊。二十八宿是天上的星座,依東、西、南、北四方位各七星宿,計28個星群。民間將之神格化,每宿塑造出一位主神,各主一事;隨著演變,配合日、月、五行,再賦予所屬鳥、獸,形成28天一輪的值日功曹。
↓三川殿上的泥塑和彩繪藝術,上方泥塑:八卦爐中逃大聖;下方彩繪:李元霸戰瓦崗。
↓三川殿上的泥塑和彩繪藝術,上方泥塑:查戩梅山收妖;下方彩繪:三戰呂布。
↓正殿。
↓正殿。
↓正殿中龕主祀張府尊王(保儀尊王) ,保儀尊王為是唐朝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時,死守睢陽而身殉安史之亂的張巡,唐肅宗敕封張巡為忠烈侯。
↓張府尊王(保儀尊王)。
↓張府尊王(保儀尊王)。
↓正殿左龕奉祀楊府元帥。
↓楊府元帥。
↓正殿右龕奉祀大聖先師。
↓大聖先師。
↓正殿最左龕奉祀註生娘娘。
↓註生娘娘。
↓正殿最右龕奉祀福德正神。
↓福德正神。
↓正殿上方的藻井。
↓隴西堂(李姓宗祠)。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是當時的隴西成紀人,當時的成紀是一個縣,位置在今甘肅省泰安縣的東方。來自隴西的李氏家族,其後主理天下290年,子孫枝葉茂盛,又享有崇高的聲譽和地位,他們為了紀念自己家族發跡的地方,同時標榜自己家族的無上榮譽和獨一無二,很自然地,就把【隴西】二字作為整個家族的標幟。
↓隴西堂奉祀李氏高曾祖和高曾祖母祿位。
↓太歲殿。
↓太歲殿奉祀太歲星君牌位。
↓五營將軍殿。
↓五營將軍殿奉祀五營神將。
↓文昌殿。
↓文昌殿奉祀文昌帝君。
↓金爐。
高雄前鎮-紅毛港濟天宮
地址:高雄市前鎮區明鳳三路220號
電話:(07)793-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