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寺」位於彰化縣鹿港鎮,主祀觀世音菩薩,與淡水龍山寺、艋舺龍山寺、臺南龍山寺、鳳山龍山寺等,都是分靈自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的泉安龍山寺,鹿港龍山寺也是臺灣所有龍山寺中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建築,目前為國定古蹟。鹿港龍山寺始建於明末清初,西元1647年,泉州三邑移民來台,自泉安龍山寺分香觀音大士佛像,於鹿港暗街仔(大有街)結庵奉祀,於清乾隆五十一年(西元1786年)遷建現址,西元1961年,重塑觀音菩薩寶像安座正殿,原日本阿彌陀佛寶像移祀後殿。西元1983年12月,內政部將鹿港龍山寺登錄為國家第一級古蹟(今國定古蹟)。西元1999年921大地震,造成鹿港龍山寺建築嚴重損毀,所幸寺內祀奉諸佛像倖皆完存,各界決議利用這機會做大規模整修,修復工程於西元2008年9月竣工。
鹿港龍山寺經數次整修,始見今日之大格局,龍山寺建築大致上保留了自清道光、咸豐年間重修時的舊貌,寺廟建築規模宏大,格局完整,工藝精細,在觀光界有「臺灣紫禁城」美譽,被認為是現在在臺灣保存最完整的清朝建築物,也是臺灣5座知名「龍山寺」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其建築之精良、雕刻之巧妙居全臺寺廟之冠,如高大挺秀的山門、結構之細、冠蓋全臺的藻井、名畫家郭新林的經典彩繪、架構獨特的戲亭及雕窗、石雕……等無一不美;鹿港龍山寺又特別寬敞寧靜,兼具祭祀與潛修之用,有別於一般以香火為導向的寺廟,龍山寺無論在歷史、空間格局或建築藝術上,都值得您用心靈去感受。
↓廟宇的外觀。
↓廟宇的外觀。
↓五門殿的外觀。
↓五門殿廟頂仙姑騎鶴造型泥塑,鶴蹬足展翅,一副時機成熟就要搏扶搖而直上的造型,生動有趣。
↓石象扛廟角。
↓五門殿的龍柱為單龍蟠柱,圓形柱身,材質為花崗岩礱石,龍柱上除了雲紋、岩石雕刻外,每根龍柱各有五隻鶴飛翔其上,象徵「十全十美」。龍邊的龍柱上有一隻鶴,口啣靈芝,鶴代表長壽,靈芝則為如意的造型,取其「長壽如意」的涵意。依龍柱造型及龍山寺重修史料記錄,可判定為清道光十一年(西元1831年)重修時的作品。
↓五門殿的石鼓,石鼓因形狀如鼓而得名,鼓面上飾螺旋紋,傳說此螺旋紋為龍生九子中的么子,名為椒圖,其性好閉,故將其作為鼓面裝飾。
↓五門殿前步口龍堵的石雕藝術。
↓五門殿前步口虎堵的石雕藝術。
↓五門殿的八卦窗。
↓五門殿的門神彩繪。
↓五門殿上方的「龍山寺」匾額,民國52年(西元1963年)由台灣省主席(陸軍一級上將)黃杰敬立。
↓戲臺的八卦藻井為全臺首屈一指作品,於道光11年(西元1831年)重修時所興建,是臺灣保存年代最早的作品,設立於戲臺上方,演戲時具有共鳴效果。
↓正殿。
↓正殿。
↓拜殿。
↓拜殿。
↓拜殿上方的「香光莊嚴」匾額,民國50年(西元1961年)由副總統陳誠敬獻。
↓拜殿上方的「慈霛顯應」匾額,清咸豐8年(西元1858年)由鄉紳所獻之古匾。
↓正殿的門神彩繪。
↓正殿。
↓拜殿上方的「法海慈帆」匾額,日治昭和13年 (西元1938年)由由管理人辜顯榮、蔡敦波、郭朝泉、黃秋、陳懷澄、施仁瑩、許割、施性瑟、施文坡陳揀等人敬獻。
↓正殿中龕主祀觀世音菩薩。
↓「普濟群生」匾額,清咸豐8年(西元1858年)由董事職員施孔彰監生何清源敬立。
↓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
↓左前配祀韋馱尊者。
↓右前配祀伽藍尊者。
↓正殿左龕奉祀境主公。
↓境主公。
↓正殿右龕奉祀註生娘娘。
↓註生娘娘。
↓正殿左右壁奉祀十八尊者。
↓正殿左右壁奉祀十八尊者。
↓正殿龍邊奉祀龍王尊神。
↓後殿。
↓後殿。
↓後殿上方懸掛「慈帆普濟」匾額,日治昭和14年(西元1939年)由鴻江澳諸爐下一同敬立。
↓後殿奉祀三寶佛(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
↓後殿中龕奉祀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
↓後殿左龕奉祀藥師佛。
↓藥師佛。
↓後殿右龕奉祀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
↓後殿太歲星君神位。
↓後殿文昌帝君神像。
↓廟後方有一人工造景。
彰化鹿港-龍山寺
地址:彰化縣鹿港鎮龍山街100號
電話:(04)777-2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