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春宮」位於台中市中區,主祀天上聖母媽祖,舊名藍興宮,媽祖被稱為「台中媽」、「藍興媽祖」,創立於康熙、雍正年間,而今之能見的則是在民國47年時重修的,為一古色古香的宮殿式建築,主要祭祀天上聖母,與舊社南興宮、台中樂成宮、台中萬和宮並稱台中四大媽祖廟。清康熙六十年(西元1721年) 台灣發生朱一貴事件,總兵藍廷珍奉命平亂,於是,藍廷珍親赴湄洲朝天閣,恭請聖母正身,隨船保護來台,登台後,將聖母駐奉祀於台南大天后宮,亂事平定後,再迎聖母奉祀於大墩庄店(今天台中市三民路一帶),定名為「藍興宮」媽祖廟。後因廟宇遭風雨剝蝕,地方人士募資改建,更名為「萬春宮」。
↓廟宇的外觀。
↓廟頂的剪黏藝術。
↓萬春宮的正門,對聯:「萬物荷帡幪生氣蓬勃,春風噓和藹景象清新」。
↓門神。
↓萬春宮。
↓金紙服務台。
↓天井。
↓廟內龍爿迴廊上的銅鐘,鐘口為波浪型,具金線描繪圖案,為清咸豐已未年(西元1859年)由仲春裔孫林天河敬叩謝。漆色為石岡劉昌洲彩繪師作品;鐘口直徑,約58cm、高約70cm。鐘身則有琴、棋、書、畫的四藝鑄紋;其鐘罩內今已無墜子,故以裝飾為主。
↓所謂「暮鼓晨鐘」,於民間廟宇所置的鐘鼓作於迎送神明或舉行祭典儀式時所用,寓有神明出巡與返回,或是有別的神明來進香或參香時,廟宇必定敲擊鐘鼓以示隆重。
↓「天公爐」,限於萬春宮位居市中心廟地,故改置於天井以敬化參天。銅鑄,歲次癸卯陽月吉置(西元1963年)。今爐身漆色為石岡劉昌洲彩繪師作品。
↓斗笠石獅,拜殿天井有一對螺貝捲毛、頭戴斗笠的青斗石石獅,據耆老口述是萬春宮遭拆毀時被當時管理人埋藏,戰後才在今中正路與平等街口的臺灣銀行出土。因戴斗笠,常吸引民眾目光,廟方解釋是為了免於雨水破壞。本體為清代作品,下有束腰造形之底座,底座則有「民國戊辰蒲月」陰刻年款。
↓正殿之白石龍柱。根據龍柱雕刻風格及〈萬春宮聖母廟沿革〉所述:「自藍提憲首建以來,已歷多年,至嘉慶年間,有近鄉先輩林開梅、許其昌兩先生,出而修繕,閱百餘年」。該龍柱至少應是嘉慶年間的作品,其匠師則不可考。
↓正殿。
↓正殿。
↓「神人同欽」匾,歲次壬子年(西元1972年)由台北指南宮董事會敬獻。
↓正殿上方之「海晏河清」匾,清光緒歲次辛卯元月(西元1891年)由管帶衛隊左翼信官林榮華暨隊目○○○仝勇丁等叩。可見之木板拼接痕跡,推測其日治前因木材限制,所產生的風格類型產物。
↓正殿中龕主祀天上聖母媽祖。
↓天上聖母媽祖。
↓天上聖母媽祖。
↓龕前神桌上的天上聖母媽祖。
↓龕前左側配祀千里眼將軍。
↓龕前右側配祀順風耳將軍。
↓前列中壇元帥。
↓正殿左龕奉祀觀音佛祖,龕前神桌上配祀文昌帝君。
↓觀音佛祖。
↓文昌帝君。
↓考生祈求文昌帝君使其功名高中的福祿之門。
↓正殿右龕奉祀註生娘娘,龕前神桌上配祀城隍爺、福德正神、福德娘娘。
↓註生娘娘。
↓城隍爺及兩護法范、謝將軍、福德正神、福德娘娘。
↓正殿左壁奉祀十八羅漢尊者。
↓正殿右壁奉祀十八羅漢尊者。
↓萬春宮之文創商品。
↓「萬春宮古蹟碑」,民國69年立。
↓金爐,匠師張國先生作品,於進出口兩邊各置一約三公尺高葫蘆造型的六角金亭。裝飾有剪黏、彩繪、泥塑及大理石板陰刻等吉祥圖案,而以「左龍右鳳、左鶴右鹿」作為刻飾準則。
台中中區-萬春宮
地址:台中市中區成功路212號
電話:(04)2224-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