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文昌祠」位於台中市大甲區,建於清光緒13年(西元1887年),主祀文昌帝君、朱熹、韓愈、魁星,台灣光復後並配祀孔子,因此也通稱孔子廟,民國74年(西元1895年)經內政部公告為三級古蹟,現為直轄市市定古蹟。現在的文昌祠,香火鼎盛,尤其考試季節,廟裡更擠滿了考生、家長,帶著供品前來祈求考試順利。從文昌祠的格局、彩繪、雕刻等都可見傳統工藝的文化的精瓍,值得現代人去了解與欣賞。近年來在各方人士的努力下,相繼舉辨許多像是獅藝文化等藝文活動,不僅別具文化傳承意義,也凝聚了地方居民的情感。
大甲文昌祠又稱大甲文昌宮,原為義塾。清同治年間,大甲人何清霖(同治六年丁卯科舉人)鑑於大甲地方開闢甚早,明永曆年間已設通事,又為南北交通交會之所,不僅人才薈萃,文教也相當發達,但迄無主文運崇教化的場所。經向官府請設義塾以崇揚大甲文教獲准,惟因經費龐大及廟地無著,一時無法齊備而作罷。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臺灣行政區域變更,大甲由淡水廳大甲堡改隸新竹縣竹南四堡。光緒十一年(西元1885年)新竹知縣方祖蔭與恩貢生陳肇芳再度倡議興建文昌祠,經例貢生謝棠華捐花園地為廟址,恩貢紳陳肇芳、林鳳儀等人承命興建,於光緒十三年(西元1887年)三月興工,至十四年(西元1888年)六月全部完成。後經多次整修,最後一次修復完成是在2020年1月,總共斥資3000多萬經費,歷經6年的時間修復,始得今廟貌。
↓文昌祠的外觀。
↓文昌祠的大門。
↓文昌祠的外觀。
↓文昌祠的圍牆。
↓文昌祠的外觀。
↓文昌祠廟頂的剪黏藝術。
↓「文昌祠」的廟匾。
↓三川殿正門前的石鼓。
↓三川殿龍邊雕花窗的木雕藝術。
↓獅座的木雕藝術。
↓文昌祠的門神,是文官門神,左門文官手持帽冠,右門文官手持一隻鹿,象徵「加冠晉祿」。
↓「神恩廣被」匾,乙亥年(西元1995年)由台灣省長宋楚瑜和保七總隊隊長楊子敬敬獻。
↓天井和拜殿。
↓正殿。
↓「人物權衡」匾,懸於後兩金柱間通樑上,既無落款亦不見署名,無法推斷其為何時之物,然就其文字而言,其與五文昌對聯:「文明氣象通既三界,昌盛權衡達九霄」意義相似,隱指教化之重要。
↓正殿神龕上之對聯:「大聖賢修其天爵千秋享祀,士君子教以人倫萬世馨香」。
↓「文明氣象」匾,懸於正殿神龕上方,既無落款亦不見署名,無法推斷其為何時之物。
↓正殿中龕主祀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
↓龕前奉祀五文昌,包括文昌帝君、朱衣神君、孚佑帝君、關聖帝君、大魁星君。
↓龕前左側座台上陪祀文金甲神君。古代科舉分文、武兩科,文武金甲神代表恭賀允文允武的「加冠進爵」權力象徵。
↓龕前右側座台上陪祀武金甲神君。
↓正殿左龕奉祀制字先聖先師、大成至聖先師、韓愈。
↓制字先聖先師倉夫子神位、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神位、先儒韓愈神位。
↓正殿右龕奉祀先人祿位。
↓誥封徵仕郎樂助地基國學生謝國佐祿位、誥授中議大夫花翎運同董事王崑崗祿位、欽加五品銜署嘉義學孝友思貢生陳肇芳長生祿位、欽加州同銜例授儒林郎董事林鳳儀長生祿位。
↓光明殿。
↓光明殿奉祀五文昌,包括文昌帝君、朱衣神君、孚佑帝君、關聖帝君、大魁星君。
↓志賀哲太郎紀念堂。
↓志賀哲太郎紀念堂。從日本九州南渡的日籍教師志賀哲太郎在大甲生根落戶,於大甲公學校擔任代課教師26年,教過的學生千餘人,在日本投降後,所教學生中抗日意識強烈,他內心交戰,最後在大甲溪的山腳水源地池邊排好木屐,躍入池中身亡,他死後學生感念他的愛心,便在大甲鐵砧山南麓為他立碑造墓,由於他在地方贏得尊重,也被稱為大甲聖人。
↓聖蹟亭,又稱惜字亭,是古人學校、書院、文昌祠前的焚紙爐,其代表傳統中國人對文字的敬畏和尊重,以及對聖人倉頡造字之敬重。
台中大甲-文昌祠
地址:台中市大甲區文武路116號
電話:(03)592-4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