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慈宮」位在屏東縣里港鄉,建基於清雍正八年(西元1731年),當時稱為「天后宮」,奉祀湄州媽,通稱「里港媽」。初建之廟宇簡陋草茅竹舍,乾隆十三年(西元1748年)由地方出身欽賜主簿黃兆茂、太學生陳開基及地方士紳等籌資改建廟殿。昭和四年(西元1929年)因廟堂年久失修,由地方人士再度募資重修,並增建大雄寶殿、文武聖殿(現更名為大成殿),分別奉祀儒、道、釋,倡導人心向善,同時將「天后宮」更名為現今之「雙慈宮」。民國五十五年(西元1966年)增建鐘、鼓二樓,民國五十七年(西元1968年)為供奉「玉皇至尊」,決定新建「凌霄寶殿」,並將「大雄殿」移建東側現址歷時六載,「凌霄寶殿」亦於六十四年(西元1975年)元月順利完工。里港雙慈宮是歷史悠久的廟宇,也是鄉內的古蹟,現今廟內還存有許多古匾、石碑,主要供奉媽祖與觀音佛祖,香火極為鼎盛,是鄉民重要的宗教信仰和寄託。
↓廟宇的外觀。
↓廟頂的剪黏藝術。
↓「雙慈宮」的宮匾。
↓三川殿正門。
↓三川殿外龍邊牆堵的雕塑藝術。
↓三川殿外通粱上的獅座。
↓三川殿和拜殿。
↓「光被四海」匾,清嘉慶十八年(西元1813年)由中書科中書林朝英所立。
↓「海邦被澤」匾,清咸豐九年(西元1859年)由阿里港街總理敬立。
↓「海宇澄清」匾,民國六十一年(西元1972年)由行政院長嚴家淦敬立。
↓拜殿的龍邊有龍堵泥塑和龍池。
↓拜殿的虎邊有虎堵泥塑和虎池。
↓正殿。
↓「海天福曜」匾,道光三十年(西元1850年)由鴻臚寺司儀廳鳳山縣丞大典馬克惇賞戴藍翎阿里港汛把總興化關得麟仝薰沐題立。
↓正殿。
↓正殿主祀天上聖母媽祖。
↓天上聖母媽祖。
↓龕前神桌上的天上聖母媽祖。
↓龕前左側配祀的千里眼將軍。
↓龕前右側配祀的順風耳將軍。
↓桌下奉祀的虎爺。
↓乾隆四十七年〈禁開賭翦綹碑〉、〈喜置義渡碑記〉、乾隆二十二年〈合境平安〉等古碑。
↓〈公定糖量石駝碑記〉,嘉慶十九年立。
↓古公斗及石砣。
↓〈署鳳山縣正堂吳立碑〉,嘉慶十九年立。
↓太歲廳。
↓太歲廳奉祀太歲星君、南斗星君、北斗星君、太陽星君、太陰娘娘神位。
↓後殿二樓和三樓為凌霄寶殿。
↓凌霄寶殿。
↓「一」字匾,民國六十三年(西元1974年)由里港雙慈宮協善會敬獻。
↓凌霄寶殿上層中龕主祀玉皇上帝,陪祀太陽帝君、太陰元君。
↓凌霄寶殿上層左龕奉祀地母娘娘。
↓凌霄寶殿上層右龕奉祀雷聲普化天尊,陪祀雷神、電神、風神、雨神。
↓凌霄寶殿下層中龕奉祀三官大帝(天官大帝、地官大帝、水官大帝)、三恩主(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司命真君)。
↓凌霄寶殿下層左龕奉祀斗母元君、東斗星君、西斗星君、中斗星君、南斗星君、北斗星君。
↓凌霄寶殿下層右龕奉祀三清道祖-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陪祀二郎神君、中壇元帥。
↓後殿二樓左殿為大雄殿。
↓大雄殿中龕主祀釋迦牟尼佛,左右陪祀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龕前神桌上奉祀觀世音菩薩和彌勒佛。
↓觀世音菩薩。
↓大雄殿左龕奉祀福德正神、五穀大帝。
↓大雄殿右龕奉祀註生娘娘。
↓大雄殿左右壁奉祀十八羅漢。
↓大雄殿左右壁奉祀十八羅漢。
↓後殿二樓右殿為文昌殿。
↓「萬世師表」匾,前行政院長(陸軍一級上將)何應欽敬立。
↓文昌殿中龕主祀至聖先師孔子、宗聖曾子、亞聖孟子、文昌帝君神位。
↓至聖先師孔子神位和文昌帝君神像。
↓文昌殿左龕奉祀先賢閔子損、冉子雍、端木子賜、仲子由、卜子商、有子若神位。
↓文昌殿右龕奉祀先賢冉子耕、宰子予、顓孫子師、冉子求、言子偃、朱子熹神位。
屏東里港-雙慈宮
地址:屏東縣里港鄉大平路50號
電話:(08)775-2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