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山天后宮」位在高雄市旗山區的旗山老街旁,主祀天上聖母媽祖,創建於清道光4年(西元1824年),為高雄市定古蹟,是旗山地區居民的信仰中心。嘉慶10年(西元1805年)間由臺灣縣知縣薛志亮、內門歲貢生游化(西元1752〜1826年)等率先捐款籌建,歷經12年募款,在地方官紳與商家的共同襄贊之下,於嘉慶22年(西元1817年)左右動工興建,道光4年(西元1824年)落成,後經幾次整修,直至民國100年(西元2011年)完成廟宇整建工程,也就是現今我們所見的旗山天后宮,爾後成為旗山街區住民的共同信仰。
旗山天后宮是現存唯一一座仍保有清領時期主體建築的廟宇,對當地的信仰與發展史,有著不可抹滅的地位。天后宮為磚木混合構造二進式傳統建築,空間樑柱框架則以垂直疊組之斗及栱、頂住檁子的方式建造,稱為疊斗式。建築體的配置由前而後為牌樓、廟埕、三川殿、天井、正殿。三川至正殿為主要祭祀空間,三川殿兩側有左右天井及廂房,正殿兩側設有過水廊、左右後天井及左右耳房。廂房至左耳房現為廟祝生活空間,原左廂房係「悟真社」宣講堂,留存有「宣講聖諭」牌及「倉頡制字先師、大成至聖先師、五文昌帝君」神位,左耳房原為鳳吟聲南樂社的「曲館」。
↓廟宇的外觀。
↓廟宇的外觀。
↓廟頂的剪黏藝術。
↓廟頂的剪黏藝術。
↓廟頂的剪黏藝術。
↓替雀和吊筒的雕刻藝術。
↓三川殿正門,對聯:「天恩浩蕩祥發湄洲普濟慈航安海嶠,后德巍峩靈分寶嶋遍施聖澤淘山城」。
↓「天后宮」的宮匾。
↓三川殿龍堵泥塑藝術。
↓三川殿虎堵泥塑藝術。
↓門神彩繪藝術,秦叔寶(又名秦瓊)與尉遲恭(又名尉遲敬德)。
↓正門上方的「大德參天」匾,民國35年(西元1946年)由天后宮管理林添丁等敬立。
↓三川殿龍邊的「興建天后宮碑誌」,清道光4年(西元1824年)建廟完成時所立。碑文上字跡許多無法辨識,仍是天后宮發展的重要證明文物之一。
↓三川殿虎邊的「重修天后宮碑記」,清道光24年(西元1844年)所立。
↓左護龍。
↓左護龍懸有「祐我群黎」匾,民國101年(西元2012年)由陸軍第八軍團中將指揮官孫玦新敬獻。
↓左護龍懸有「聖德顯揚」匾,民國102年(西元2013年)由高雄市長陳菊敬獻。
↓右護龍。
↓右護龍懸有「聖德配天」匾,民國96年(西元2007年)由總統陳水扁敬獻。
↓天井。
↓拜亭。
↓「靈感護佑」匾,上書「御前鑾儀衛,內庭侍衛處左軍署守備李先生」,是皇帝禁衛軍官贈匾,已超過百年歷史。
↓正殿。
↓正殿上方懸有「坤德配天」匾,清道光2年(西元1822年)由街庄眾弟子公同敬立。
↓正殿中龕主祀天上聖母媽祖。
↓天上聖母媽祖,這尊是軟身媽祖神像,五尺八寸高,四肢關節可活動,方便穿衣,軟身神像實屬罕見。
↓天上聖母媽祖。
↓龕前左側陪祀千里眼將軍。天后宮內有兩套千里眼順風耳將軍,因為第一對製作完成後發現做太小了,所以請別的師父重做一對,形成兩對的特殊景像。
↓龕前右側陪祀順風耳將軍。
↓前列中壇元帥。
↓正殿左龕奉祀境主公和福德正神。
↓境主公和福德正神。
↓正殿左龕奉祀註生娘娘。
↓註生娘娘。
↓左廂房為文昌殿。
↓文昌殿奉祀五文昌帝君、大成至聖先師、倉頡制字先師之神位。
↓在文昌殿虎邊另有太歲殿。
↓太歲殿奉祀六十甲子太歲星君。
↓月下老人廳。
↓月下老人廳奉祀月下老人。
↓右廂房為集樂社。
↓集樂社裡奉祀五大先師、田都元帥,陪祀中壇元帥。
↓集樂社裡另奉祀金虎將軍。
↓金虎將軍。
↓金爐。
高雄旗山-天后宮
地址:高雄市旗山區永福街23巷16號
電話:(07)661-2037